陈怡琦:不再查验核酸,核酸企业何去何从?

导读 中新经纬12月16日电 题:不再查验核酸,核酸企业何去何从?作者 陈怡琦 前瞻经济学人资深产业观察员随着疫情防控趋缓,多个城市宣布各大...

中新经纬12月16日电 题:不再查验核酸,核酸企业何去何从?

作者 陈怡琦 前瞻经济学人资深产业观察员

随着疫情防控趋缓,多个城市宣布各大场所不再查验核酸情况,核酸检测点逐渐撤离。此外,全国多地核酸采样、核酸检测实验室改造等采购项目宣布终止或者暂停。一夜之间“生命线”被砍,核酸企业未来会何去何从?

盯上下一个“核酸市场”

首先,抗原检测试剂盒,可能成为核酸企业重要转型方向之一。受防疫政策变化影响,抗原检测试剂盒需求出现暴增,甚至一盒难求。

12月8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印发的《治疗方案》明确,自测抗原阴性也成为结束居家治疗的条件之一。出于检测以及储备需要,未来一段时间,国内对抗原检测的需求将持续高涨。

有证券公司分析认为,如果抗原自检试剂盒正式放开,年需求将达到6000亿元。相比之下,2021年核酸检测市场规模约132亿,2022年预计才突破150亿元。

抗原检测庞大的市场需求,对核酸企业不失为一个难得的转型机会。目前,在国内获批的36款新冠抗原检测产品(截至12月8日)所涉及的企业中,就不乏核酸企业身影,包括万孚生物、之江生物、万泰生物、华大基因以及明德生物等。

其中,万孚生物12月6日表示,公司新冠业务目前主要以新冠抗原检测业务为主;之江生物称,公司抗原产品供不应求,争取未来2个月将产能扩大4倍;而中国首富钟睒晱旗下的万泰生物,继HPV疫苗和核酸检测后又找到了一条新增长曲线。目前,上述几家公司的股价都出现大涨。

不过,对于大部分核酸企业来说,抗原这条路并不好走。国内核酸企业主要包含两类:一类是生产核酸试剂的相关企业,另一类是做核酸检测服务的企业。后者转型更加艰难,因为抗原不涉及第三方专业检测。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3月13日,全国共有1.24万家机构开展新冠病毒核酸检测服务。

但即便是前者,也非易事,抗原试剂和核酸试剂毕竟属于两条不同技术路线,生产经验难以直接复制转移。此外,国家监管部门对三类医疗器械证批准,需要至少2到3年时间;且研发到商业化也有一段较长的路,如果核酸企业现在才开始着手转型抗原产品,会错过检测试剂盒最快成长阶段。

如今在抗原市场占有一席之地的核酸企业,是较早就开始布局抗原检测产品。尤其是2022年3月,抗原检测被纳入补充手段后,多个产品接连获批。

但即使是这些企业也很难“躺赢”。作为超级黑马,九安医疗的抗原检测盒已申请在国内上市。随着越来越多类似企业入局抗原检测市场,市场竞争势必会越来越激烈。

最后,由于价格不断下探,抗原检测试剂盒利润空间已经遭受挤压。

与核酸检测不同,抗原检测在上市之初就打响了价格战。抗原从一开始的每个20多元已下降到最近的3-4元/个。因此,对转型较早的核酸企业,通过走量还能“吃到肉”,但对于入局晚的企业,恐怕“连汤都喝不上”。

核酸检测仍是风口

除抗原检测外,呼吸道疾病成为另一个转型风口。2021年3月,国家卫健委医管局印发的《2021年国家医疗质量安全改进目标》就指出,呼吸道感染病原谱复杂,部分可引起流行,应提高呼吸道病原体核酸检测率。

而核酸检测,作为一种高灵敏度和特异性、快速有效的检测方法扮演着重要角色。

根据Global Market Insite统计数据,2019年全球呼吸道病原体诊断市场规模约为101.3亿美元,预计到2026年将增至182.3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8.76%。

例如圣湘生物,2020年疫情暴发后,第一时间就推出新冠核酸检测试剂盒,当年业绩暴涨1200%。从2021年开始,圣湘生物有意推出多款呼吸道疾病检测试剂盒:甲型流感病毒、乙型流感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荧光PCR法)、六项呼吸道病原体核酸检测试剂。

公司2022年前三季度财报显示,呼吸道疾病检测等非新冠业务撑起圣湘生物的第二增长曲线。

另外,圣湘生物还拿出450万元投资一家宠物医疗公司,切入宠物检测领域。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未来几年,中国宠物用药将以10%-15%的速度增长,到2027年市场规模或达到68亿元。

核酸检测,在业界也叫分子诊断,该市场主要划分为感染检测板块、肿瘤检测板块、生育健康和遗传病板块等。

疫情之后,我们认为分子诊断仍将保持高速发展。据沙利文预测,2024年中国分子诊断行业市场规模将达277亿元,比2021年高出100亿元。此外,2019-2024年复合增长率将高达27%。

终将被淘汰的企业

一些核酸企业已找到新出路,但还有一些核酸企业正遭受灭顶之灾。对于产品线单一、只靠“新冠核酸检测”生存的企业来说,随着新冠检测市场退潮,这类企业最有可能被淘汰。

比如,新冠核酸检测赛道出现了第一家宣告破产的公司——北京朴石医学。虽然这家公司经营业务涉及面很广,但实际产生营收的只有单一的“新冠核酸检测”业务。

北京朴石医学破产给众多核酸企业敲响了警钟:如果仅靠新冠核酸检测这一单一业务线,难以支持企业长期发展。一旦基本面发生改变,公司离下线也就不远了。而那些能够转型成功的核酸企业,基本都是在相关领域深耕多年,有着一定基础实力。随着核酸退潮,它们能够将资源重新聚焦到主业。(中新经纬APP)

本文由中新经纬研究院选编,因选编产生的作品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选编内容涉及的观点仅代表原作者,不代表中新经纬观点。

责任编辑:李惠聪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