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双碳”目标实现,菌草“闽苏”合作项目在盐城亭湖区试种成功

导读 视频加载中...<script src="https://lf6-cdn-tos.bytescm.com/obj/cdn-static-resource/tt_player/tt.player.js?v=20160723"></script>现...

视频加载中...<script src="https://lf6-cdn-tos.bytescm.com/obj/cdn-static-resource/tt_player/tt.player.js?v=20160723"></script>

现代快报讯(通讯员 俞振华 记者 王菲)日前,由党的二十大代表、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林占熺教授和南京大学盐城环保技术与工程研究院共同推广的菌草“闽苏”合作项目,在盐城市亭湖区广袤的黄海滩涂上试种成功。

11月7日上午,黄海滩涂盐碱地15亩菌草试验田里,近3米高的菌草长势喜人,绿油油的菌草叶迎风摇摆。南京大学盐城环保技术与工程研究院生态低碳技术研究所所长邢立群和助手们在绿草丛中,仔细观察记录试验品种在高湿、高碱环境下的综合性状表现,并对土壤、植株进行取样,装袋后带回实验室进行理化分析实验。

“这片实验田里种植的就是菌草,原本培育种植在福建沿海地区,经过我们团队近一年的本土适应性培育改良,目前菌草已完全可以在含盐量10%左右的盐碱地里存活生长,并对土壤的含盐量具有改善作用。”邢立群介绍。

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陆地植被生态系统固碳是当前减缓大气CO₂浓度升高从而促成碳中和的重要途径之一。菌草在高含盐量的盐碱地上试种成功,将对防风消浪、提升固碳储碳能力、维持生物多样性、滩涂土壤的改良等多个方面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于江苏开发沿海滩涂资源利用价值,推进“双碳”目标进程,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加快绿色农业发展起到引领作用。

“经研究数据表明,菌草光合作用的效率远远高于其他植物,每年每亩菌草可实现光合作用固碳8吨以上,倘若在盐城680万亩滩涂上全面推广种植,土壤固碳量超1亿吨。”邢立群说。

2021年4月份以来,在林占熺教授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大学教授张全兴的共同指导下,南京大学盐城环保技术与工程研究院生态低碳技术研究所以菌草种植与技术应用为载体,探索“种—养—加”一体化资源循环利用模式的目标设定,联合江苏名芯农业公司选取不同浓度的盐碱地块,建立约150余亩的实验基地,开展菌草实际运用跟踪研究。目前,“绿洲一号”、巨菌草两个品种种植实验取得重大突破。

近日,随着立冬节气的到来,亭湖区的日最低气温也已跌破10摄氏度,这种低温潮湿的气候条件本不利于菌草生长,但在亭湖区委区政府人才政策支撑下,盐城环保科技城的生态低碳技术研究所借助南大的平台建立研究生协同培养机制,专门组建研究团队,从南京大学、宁夏大学等院校引进3名专业的草学研究人员,完成了菌草的耐寒改良试验。

“目前,‘绿洲一号’这个品种最大的突破是改善了菌草对寒冷天气以及高碱土壤的适应性。”江苏名芯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黄岳华指着眼前的成片菌草地告诉记者,巨菌草的价值体现得就更直接了,实验田里的巨菌草在几乎不用田间管理的状态下,从幼苗到成年植株,平均生长周期仅为85天,亩产鲜草可达20吨,其中的粗蛋白含量更是高达16.88%,粗脂肪达19.60%,分别是普通青储玉米的2倍、5倍,可稳定向牛、羊、鸡、鱼等家禽提供生物饲料。

据悉,盐城国家珍禽保护区位于亭湖区,每年有众多候鸟在这里停歇、繁殖或越冬,为丹顶鹤等珍稀濒危动物提供了宝贵的自然栖息地。菌草项目在这里推广,还可为前来越冬的候鸟们提供丰富的食物储备。

(部分图片由孙华金提供)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