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保障应急物资的“峰值需求”,这个报告给出建议

导读新冠肺炎疫情是对我国应急管理体系的一次大考。新近发布的《风险治理蓝皮书:中国风险治理发展报告(2020~2021)》指出,应急物资的日常储...

新冠肺炎疫情是对我国应急管理体系的一次大考。新近发布的《风险治理蓝皮书:中国风险治理发展报告(2020~2021)》指出,应急物资的日常储备,无法完全满足疫情早期阶段的“峰值”需求。这期间一些临机适应的举措,帮助疏解了“峰值”压力。这些举措值得进一步总结并转化为常态的应急准备制度。

报告称,2020年1月下旬,伴随着疫情形势的不断升级,对应急物资的需求呈现爆发式增长。在这一阶段,我国通过采取紧急复产转产与政府兜底采购、工业和信息化部驻企特派员机制、社会捐赠、紧急采购等方式相结合,经过一段时间物资紧缺后逐步保障了武汉市、湖北省对疫情防控物资的需求。

其中,报告建议,应推动驻企特派员机制的制度化,建立常态化工作机制来加强其与关键应急物资供应企业的定期交流,以更好地在紧急状态下发挥纽带作用。

报告指出,自2020年1月26日晚起,工业和信息化部紧急启动驻企特派员工作机制。由各司局抽派人员组成驻企特派员小组分赴各地,进驻当地重点骨干医疗物资生产企业和原材料供应企业。入驻企业56家,其中包括31家国标防护服生产企业,4家欧标防护服生产企业,1家医用面罩生产企业,1家N95口罩生产企业,18家重点原材料生产企业,1家84消毒液生产企业。多个省份的工信厅紧随其后启动了特派员机制,山东、河北、福建等地均向省内重点生产企业派驻企干部,通过“一企一策”解决生产困难。

报告还建议,应梳理评估针对应急物资生产企业开展快速审批、低息贷款、财政补贴的应急工作流程,将可取之处融入未来应急保障工作制度中;将大学校友会、新业态企业等社会力量整合进社会参与网络中,进一步完善其在信息对接、全球采购、物流运输和仓储分发等核心环节的参与规范。

上述报告由北京师范大学风险治理创新研究中心、基金会救灾协调会、中国应急管理学会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

【记者】王诗堃

【作者】 王诗堃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